星期二, 4月 15, 2014

飲水思源...

民俗篇...清明掃墓的由來...

飲水思源...

在中國民間清明的各種習俗中,就要數掃墓習俗流傳最為久遠,也對後世影響最大。即使在那個“破四舊,立四新”的特殊年代,該習俗也沒能被忘記、被破除。那麼,“掃墓”具休指的是什麼呢?所謂的“掃墓”,不是文字上所認為的真要人去打掃墓穴。實際上是指“清掃墓地”或“掃除墓地” ,這樣的習俗,在漢代以前就有歷史記載。比如,《漢書•嚴延年傳》就有關於掃墓的記載,不過當時並沒有時確掃墓的時間是在清明節這一天進行。

  在秦漢以前,多是有墓無墳,葬死者的棺木,這些墓離地面都比較近,因此,在清掃墓地時,除了打掃要墓地,讓其保持乾淨外,還要用土來修補墓地旁邊的洞,防止狐鼠野兔等進入。後來,在墓的上面堆起了土,便出現了墳,但是,堵洞添新土的做法依然保存下來,掃墓的說法亦流傳至今。古人選擇的墓地,一般說來都選擇地勢比較高的,於是到墓地去都是基本往上走,掃墓即有了“上墳”的這一說法。

  無論是“掃墓”或者“上墳”,較早都是在“寒食”期間舉行,而不是清明時節。寒食在清明的前一天或兩天。關於寒食作為一個紀念日的由來,據說是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。根據這樣的一種說法,寒食確實跟紀念死去的人有關。但是,在不少歷史著作中寫到,漢代到南朝時期,寒食的習俗主要還是禁火,還沒有提到任何有關於掃墓的內容。發展到唐朝才有所變化,寒食上墓不但成為習俗,還被納入了“禮”的範圍。普遍用祭品來祭祀祖先,既流行於百姓之家,皇家也同樣遵守。對此,《舊唐書》和《新唐書》均有相關的記載。

  然而,寒食掃墓為何轉變成了清明掃墓?據說,一、是寒食只在清明前一二天,寒食和清明在時間上沒有太大的差異。二、是寒食禁火只是民間傳統習俗,歷朝歷代都沒有明文規定,有個別朝代禁止百姓這樣做。

  加上寒食期間北方普遍較冷,不適宜吃冷食,於是寒食期間禁火的習俗慢慢的被淡化。寒食不禁火又吃熱食,完全背離了原本的傳統,就很容易被淡化、被遺忘。清明又是重要的農曆節氣。特別是農民,他們常常忘不了“清明前後,種瓜點豆”的傳統。因此,發展到後來,人們只記得了清明以及清明掃墓的習俗,逐漸忘掉了寒食上墳。經過長遠的變遷,清明掃墓的習俗逐漸定型,包括給墳墓添新土、上祭品、燒錢化紙和掛白幡等等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